码农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对客业务概览

文章来源:e路向上,文章仅供个人学习

引言:银行IT的价值实现,最终需要落脚在业务价值的创造上–获客增收、降本提效。因此,业务思想始终是IT架构及技术运用的灵魂,搞明白了业务是什么、现在有什么、未来要什么,才能有的放矢,精准施策,运用技术能力,解决业务问题,创造业务价值。本文从一位IT工程师的视角,探讨商业银行的对客业务的一些框架。

商业银行的职能与起源

图片

1580年,意大利威尼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——威尼斯银行。同时期同地域发生的故事还有文艺复兴及现代会计学的发展,莎翁喜剧《威尼斯商人》也大致成书于这个阶段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威尼斯作为15~16世纪东西方贸易的枢纽,商业的发达推动了银行业、会计学发展。商业银行吸存放贷,信用中介的职能自不待言;商业银行发挥的信用创造职能,宏观层面,通过货币乘数效应,传导央行货币政策,促进经济发展,微观层面,依托本身的信用,提供担保承诺类服务,为跨境贸易、履约等提供了良好的信用背书,商业银行的出现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”….

画外音:商业银行已历经几个世纪,一方面,无论社会如何发展,技术如何进步,“银行经营基于信用,获利的本质在于有效经营风险并管理风险”,始终是行业的常识–与此对应的,巴塞尔委员会不但不是老年人俱乐部,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才是商业银行基业长青的基础;另一方面,厚重的历史留下了很多“常规”的做法,随着社会、经济、技术、监管环境的变化,有些做法,需要大胆打破。“尊重常识、打破常规”,真是最精妙的一句总结。

中国内地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分布

图片

画外音:商业银行的规模是对抗风险的重要保障,近年来商业银行的数量已经由扩张向收缩转变,随着金融科技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快速的发展,大型商业银行的服务触角更容易触达社会最小的毛细血管。而在对抗经济周期、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,商业银行的合并、重组相信会是未来几年的主基调。

零售业务的第一推动图片

零售业务,从“生老病养、衣食住行”到金融。资产端由4大类业务–信用卡、消费贷款、汽车金融、住房信贷组成;负债端有储蓄、理财、保险、基金代销等一揽子业务。

图片

画外音:金融服务需求由第一性需求–“衣食住行、生老病养、社交”驱动,谁的金融服务更能融入场景,谁便更能获客,这也是场景金融的概念在行业中被反复提及,这里的难点不是“WHAT”,而是“HOW”–怎么去落地。无论如何**,基础金融服务同质化严重是不争的事实,零售业务锚定场景服务做差异化,面向增值类金融服务,应是业务的战略方向。自然地,银行的程序猿、攻城狮们需要考虑H5、OPENAPI等如何快速接入场景,SPI、代理模式的设计如何快速适配差异化,所谓基础金融服务如何尽量抽象为共享中台服务…..

零售业务–存款

图片

画外音:大道至简,不管存款创新出多少产品,其核心的产品设计锚点都是面向尽量保证“流动性”的情况下,为客户提供更高的“收益率”,在此基本理念下发展出一揽子各种存款产品。想一想:如果你是一位存款架构师的话,如何通过系统设计,保证基础服务的稳定性,又同时支持产品的快速封装?

零售业务–跨域产品创新

图片

画外音:见同公号文章”‘宝’类产品设计原理及对产品创新的启示”。”宝”类产品通过投资(货基) + 融资(同业授信) + 支付的组合,对原来单一维度的竞品形成了降维打击。而其他存贷联动–如透支账户、票据(支付 + 融资 + 投资)产品一类,具备多维属性的产品,因为设计复杂,通常也都能建立较高的竞争壁垒,升维创新、降维打击,产品经理的功力,常见于此。

零售业务–私人银行

图片

画外音:很高大上,因此没有体感,反正挺多钱的(参照招行每年发布的财富管理报告)。困恼IT的是,为何“私人银行”需要独立的系统?

零售业务–资产业务

图片

画外音:传统银行是信用卡、住房信贷的主力,互联网金融(银行)在消费贷领域则异军突起。互联网金融面向无征信记录的白户提供信贷服务,以广告投放、场景合作、线上获客、大数据风控、全流程移动化为核心竞争力的金融服务模式,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,大量中小银行在消费信贷业务中,实际上沦为单纯的资金方。思考:零售资产业务的4种业态,加上小微信贷、公司信贷,构成商业银行6大类融资业务形态,于是在很多银行,提出建设“统一智能信贷平台”的设想,你是架构师的话,怎么处理?

企业金融–从客户到业务

图片

画外音:行业历经多年的零售转型,企业业务在大多数银行中,仍然是利润创造的关键力量。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,不仅依赖产品力,也依赖客户关系营销,如果说零售客户需要“因您而变”,企业客户则更需要“一事一议”,为客户定制金融解决方案的能力考验着商业银行的专业性。

图片

画外音:企业金融的复杂体现在:1)、目标客群复杂。从龙头企业到小微,不同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不一,客户资源获取难度不一;2)、不同行业特点差异巨大。大宗商品与3C,建筑与航运,消费品与黄金珠宝,不同的行业特点带来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;3)、结算模式与支付工具复杂。如果说零售业务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,企业业务中,则因为强势企业的存在,在经销端要求先款后货,在采购端则通过应收款压账期,对应地除了现款外,出现商业票据、信用证等支付工具,各自特点不同。

图片

画外音:在提供企业金融服务的过程中,通常有两点值得关注。一是识别机会,打包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能力。企业的日常产供销、财务管理、员工服务,都有大量的金融服务机会,产供销管理对应供应链金融服务,财务管理对应财资服务,员工服务则有机会实现公私联动;二是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的能力,不同金融产品的特点、运用场景、成本及收益率均不同(如国内证与银承),需要深度了解不同产品的特点,为客户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。而IT要对企业业务做敏捷响应,除了技术 + 业务双精通,能够将产品、风险、运营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化思考外,别无出路。

企业业务–几类典型业务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画外音:现金管理、票据、国际结算分别是企业金融业务中的带有基础性质的业务,在商业银行中,一般各自独立建设相应的业务系统,其中的商票系统、国结系统,其业务复杂度相比核心系统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票据池、基于应收账款或动产质押融资相关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等,一般在票据系统、国际结算系统、保证金系统、信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建构。

同业业务

图片

顾名思义,同业业务是银行在一级市场,与同业机构之间发生的业务,属于专业性非常高一类业务。就其支持体系而言,其需要基本的账户体系支持,相关的账户包括存放同业户和同业存放户;在进行转贴现、同业存放、同业拆放、衍生品交易等业务时,商业银行需要管理交易对手的风险,因此,为实现信用风险的同一管理,通常会将同业授信风险纳入信贷风险一并管理,只是其额度控制结构因为账户结算、交易等有差别,一般进行分级分类的管理,与一般企业授信不同。在同业额度的总额管控下,具体每一笔的同业授信出账多数银行未纳入企业信贷系统管理,而是在类似Opcis或Murex一类的资金系统前置一个同业业务审批系统,同时在该系统进行同业额度的占用和释放。除账户类、票据类、信用证类外的同业业务,剩余产品一般都在专业的资金系统中管理,如Murex、Opics、Comstar等,其特点是没有源码…

零售、对公、同业构成商业银行盈利的三驾马车。对其构成支撑的是商业银行的线上服务渠道、网点柜面服务渠道、风险管理体系以及负责将这些东西数字化的IT部门。商业银行IT架构,与银行业务形态、组织形态高度相关,其大体表达为:

商业银行系统分布的基本框架

常见系统分布示例:图片分层架构:图片

公共服务(产品 + 合约 + 定价 + 费用)。银行的利率定价机制、收费目录、汇率定价、产品目录管理,这几块内容,是商业银行面向全行级的要求,至于产品和费用是否应该建设所谓的工厂,见此前的探讨文章。

对客服务界面(Mobile + web + 柜面 + 自助机具 + 电话银行)。商业银行一般将手机和web作为线上渠道,因为其不涉及现金及凭证实物,也不需要管理柜员的操作风险,因此在业务属性的设计上会较柜面简单,但其对应互联网公网下的安全防护、弱网使用、页面加载及打开体验、多机型及多操作系统、浏览器的适配的技术问题则更突出。与线上渠道相对的,是柜面,因为加入了实物和人的因素,因此尾箱、档案、重空调拨、验签验印等等东西应运而生。

产品中台。存、贷、汇、兑、中间业务、资金业务等各式服务,并由此衍生出支持不同业务领域的专业化系统。其中融资业务、支付业务、票据、国结等等,一般都由专门的系统支持,而负债业务与账户息息相关,主要由核心承接,核心系统通常会横跨公共服务、负债产品、账务处理等多个领域。

风险控制层。资产业务中,客户评级、授信审批、押品管理、额度管理、合同管理、贷后管理等一起构成风险控制的全流程服务。其对内需要完成统一授信视图,对外需要满足风险集市的数据计量要求,在风险控制层收口掉不同类型出账品种的差异性,将有利于下游的数据加工和对外监管报送。

账务作业。指带账类系统,除核心系统的结算账号、定期账户、内部户组合的账务外,其他如票据、资金、国结、理财等,也都有对应账务,在融资类业务中,基础出账品种包括贷款(预支价金、押汇、贴现等,均属此列,记表内账务)、银承、保函与信用证,另外还有各种代付业务–记账相对灵活。

最后是数据处理层。一般的,从贴源开始、到数据仓库、到数据集市。数据服务是最容易讲故事的部分,各种智能、模型、千人千面、商机挖掘都在这块形成,但从行业实践来看,除了少数头部机构外,大部分商业银行,实际上连几个集市都建不明白,反洗钱报送和监管报送,能准确无误地搞好,已经是十分难得。

图片

结语:对架构师来说,建立全局业务视野、了解不同业务之间的关联关系,对做好应用架构、抽象共享能力,少折腾开发工程师,以较低成本实现更高效的业务响应,都大有裨益。然而,商业银行业务知识浩如烟海,即便是单一领域,也是博大精深,如想要有所建树,最终还是需要躬身入局、持续学习。